主祷文与克服诱惑 —— 张大卫牧师

这是一篇仅以三个小标题来分类、围绕主祷文五大核心祷告主题(尤其聚焦“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而展开,结合圣经经文(太6章、创3章、太4章、林前14章、雅1章等)中“试探(诱惑、考验、苦难、测试)”之意义所写的文章。内容综合了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或教导中常常强调的主题,包括对林前14章“五句话”的提及、雅各书对试探(诱惑)的教训、创世记第3章的亚当与马太福音第4章的耶稣之对比,以及主祷文的核心结构等。现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小标题。


Ⅰ. 求神的名得耀先性

张大卫牧师在教导主祷文时,一直反复强调其中开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两大前提在祷告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首先要为“神的名被尊为圣而祷告”,然后要为“神的国和神的旨意得以降临并成全而祷告”。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6:33),正与这一脉络紧密相连。并且在宣讲八福(太5:3-12)时,耶稣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教导我们怀着对神的国和他公义的强烈渴慕。

此处所指的“义”,并不单单是世俗层面的正义或道德,而是“神的旨意完全得以实现的状态”,也就是与神的国直接相连之概念。因此,我们应当为这个国度而干渴,为其降临而真心祈求。主祷文正是清晰地显示了这种祷告的优先次序:在一切祷告中,最先且最核心的,是愿“神的名得高举”,并且“神掌权的国降临在这地上”。

张大卫牧师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信仰生活归根到底应当始于敬畏神、为神的荣耀而活。祷告并非先为了满足人的私欲或得着想要的东西,而应先以“愿父神的名被尊崇、愿神的国和他的旨意得以成就”的姿态来祷告,这才是祷告的根本。当我们开口称“在天上的父”,就当意识到自己乃神的儿女,而神儿女所组成的共同体即神的国度。

尤其是对“神国”的理解,是贯穿整本圣经的核心主题。神的国并非单指某个物理空间或政治王国,而是神权柄完全掌管、神的旨意与统治实际落实之所在与状态。耶稣开始传道时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其所谓的“天国”(神的国)并非人死后才能去的地方,而是在基督里已经临到这世界的神之王权。因此,我们祈求“愿你的国降临”,乃是在日常生活每个层面、在我们内心所有领域,都期待神成为王;也在教会这个群体中,渴望主居首位、完全掌权。

基于对神国之异象,张大卫牧师倡导在教育、宣教、救济及各种社会活动等方面身体力行。耶稣所教导的“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不仅适用于信徒个人的敬虔生活,也是一种呼召,要教会共同体并整个世界在神面前得以恢复,并为此祷告和行动。当我们自觉“乃神国子民”时,祷告便成为首先寻求神的荣耀与旨意的举动——这意味着在一切境况下将自己降服于神,活出敬拜神之生命。有了这样的优先次序,接下来的祷告才会有正确的根基。

主祷文先以“愿神的名尊为圣、愿神的国降临”为开端,随后才接着人所当求的三大祷告:即“求赐我们日用的饮食”、“赦免我们的罪,就如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以及“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张大卫牧师有时将主祷文区分为五大祷告(或五个祷告要点),有时更细分为六条或七条,但无论如何,都可归纳为“先是神的荣耀与国度,继而是日用饮食、赦罪、并试探”这样的次序。

因此,我们在神面前首先应当的呼告是:“神啊,父啊,愿你的名得尊崇,愿你的国降临,你的旨意成就在这地上!”当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愿,渴求教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变化成神国模样,那么接下来才是祈求日常所需、关系恢复,以及在属灵争战中得胜。倘若颠倒了次序,未曾先求神的荣耀和国度,就径直向神陈述自己的需要,那就违背了主祷文的原本旨意。

所以,先赞美神、寻求他掌权的祷告姿态,对每个基督徒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前提”。若我们时刻谨记并坚守这一点,在教会、家庭以及个人生活中,不断祷告“愿主的国降临、愿你的名在全地都被尊崇”,那祷告本身就蕴含巨大力量。张大卫牧师也对此大力强调:唯有确立正确的祷告优先顺序,教会才不会成为“死气沉沉的教会或拜偶像的教会”,而是能够经历又真又活的神之教会。


Ⅱ. “日用的食”赦免”的告:恢人之

在主祷文首两大前提(神的名与神的国)之后紧接着的祈求是:“求你今天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张大卫牧师在讲道和演讲中常将这两处串在一起,说明它们关乎人“当下与过去”的重要层面。“求赐我们日用的饮食”指向我们“今天”的需要,“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则指向过去的伤害与罪疚,以及人际冲突的化解。

先来看“求赐我们日用的饮食”这句祷文。它表现了我们向神交托日常所需的心态。人要存活,必须要吃穿住用这些物质条件。耶稣并没有忽视这些必需,乃教导我们“要相信天父会知道并供应我们每日所需,并祈求他”,也因此在登山宝训中说“不要忧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太6:31)——这并不表示物质需要不重要,而是要我们倚靠那位知道我们一切所需的天父。

张大卫牧师指出,“求赐我们日用的饮食”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涵盖了我们灵性的需用,即神话语的滋养、真正的满足与安息。想到耶稣在旷野中受魔鬼试探(太4章)时,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这恰与“每日所需之食粮”的祈求相连。向神祈求日用的饮食,就意味着相信他既顾念我们身心灵所需,也在操练我们谦卑仰望、感恩领受的属灵态度。

其后,“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饶恕得罪我们的人”则指明如何解决过去的纠葛与罪错。过去的伤痛、罪恶、冲突若未得到化解,就会继续影响当下的关系与未来的发展。唯有通过饶恕,才能让我们自己和对方都从捆绑中得释放。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世人的罪(约1:29),神以无比的大爱赦免了我们。那么,我们也当彼此承认彼此的软弱,并互相饶恕、彼此释放。

张大卫牧师常说,饶恕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途径”。既然我们在基督里与神和好了,也就应当努力与弟兄、邻舍和好,而不仅仅停留在“我得了赦免”的喜乐上,而是让神所赐的爱流淌出去,与他人复和。唯有如此,才能让基督教群体真正恢复应有的样式。主祷文正是主耶稣亲自教导我们要如此行,并且在太5:23-24也有“你在祭坛前献礼物,若想起弟兄对你有所怨,就要先与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礼物”的教诲。

饶恕并非易事,常常伴随深刻的伤痛。但这正是耶稣对我们的嘱托,也是我们能活出“与世不同”生命力的关键动力。张大卫牧师常言:“若真明白自己被神饶恕了何等多的罪,就更该毫不犹豫地去饶恕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虽不容易,却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祷文教导我们先“寻求神的名与国”,随后再在祷告中持久操练“求日用所需并彼此饶恕”。当我们在这样的次序里祷告并践行,教会与社会才会萌生真正的宽恕与和解氛围。

保罗在林后13:5劝勉“你们总要自己省察,看你们是否仍在信心之中,也要考验自己”,也可以理解为对我们内在光景的反思:是否真在践行饶恕和爱?若与神恢复和好关系的人,却仍无法与邻舍相和,这信心就难以完全成长。若在教会或个人生活中,因任何缘由而心怀憎恨、拒绝接纳,我们就应当借着饶恕来解开那捆绑。这是主祷文明示我们“蒙恩者理当进行的行动”。

因此,当我们在祷告中牢牢抓住日用饮食与饶恕的教训,就能从物质与灵性的需要、以及因人际关系破裂所带来的创伤中得以释放。在一切所需与彼此冲突方面完全交托神时,我们会经历到过去与现在都在主里得医治、得恢复。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是“祷告操练的核心,也是实践的钥匙”。他也常说,教会无论从孩童到成人,都需要切实经历圣灵的工作和恩赐(包括方言),但更为要紧的是领受并理解神话语、彼此饶恕、彼此相爱。因为即使有方言和预言等恩赐却没有爱,也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林前13章),真正的基督信仰要以爱与饶恕来彰显。也正因此,保罗在林前14:19说“宁可用悟性的五句话教导人,强如用万句方言”;张大卫牧师将这“五句话”与主祷文中五大祷告要点相互呼应,多次强调教会在追求恩赐之前,应当更注重“用悟性明白真理、并活出饶恕与爱”。


Ⅲ. “不要使我陷入探,救我离那者”:祈求胜过诱

主祷文最后的祈求“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可被视为面向“未来”层面的问题。张大卫牧师在阐释此句祷告时,强调要区分“试探”在不同语境所含的多重含义。英文中表达“试探、考验”有多个词,诸如trial(试炼)、test(测试)、suffering(苦难)、temptation(诱惑)等。圣经提到的“试探”,有时指考验与熬炼,有时则是魔鬼的诱惑;在主祷文中,“试探”更偏向后者,即“诱惑(temptation)”。

雅各书1章13节之后写到:“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这段经文鲜明指出,试探(诱惑)的源头并非来自神,而是出自我们内心的私欲;私欲怀了胎就生出罪,罪长成便生出死(雅1:14-15)。换言之,人掉进罪中,不是因为神使人如此,而是自身“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壹2:16)所带来的结果。

在这里,张大卫牧师提及创世记3章亚当夏娃的故事:在伊甸园里,蛇(撒但)诱惑夏娃和亚当说:“你们不一定死,吃这果子就会像神一样”,结果二人竟吃了那本受禁止的善恶树果子。那诱惑看似“悦人眼目,且可喜爱的”(创3:6),但神曾明令“吃的日子必定死”。人堕落的原因不在于神,而在于魔鬼的谎言以及人自己内心的私欲。

犯罪之后,亚当归咎于别人。当神问“你在哪里?”(创3:9)时,亚当推脱到夏娃:“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那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3:12)。甚至连带把责任推向神。这正是人罪性的写照。与此相对,马太福音4章里,耶稣在旷野受到撒但三次诱惑,却都以经文胜过,一次也没犯罪。这便是“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的鲜明对比,对如何面对此类试探给我们以清楚教训。

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也要警醒,知道自己随时可能面临诱惑,应祈求别陷入其中。”主祷文之所以说“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正是提醒我们要祈求免陷魔鬼圈套。如果已经陷入了,那么接下来“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就是我们的最终呼求:“神啊,我已经落入试探的网罗,现在恳求你拯救我,快快把我拉出来。”这是认真悔改、呼求拯救的祷告,也是脱离罪阱的唯一道路。

在雅各书1章的整体脉络中,“试炼(trial)”与“试探(temptation)”同时出现但意义有别。雅各书1章2节说:“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指神所允许用以锻炼和考验我们的那种环境,能使我们信心成长,生出忍耐,使人更趋完全。圣经多处谈到神出于爱而许可试炼,让儿女的信心得以坚固。如创22章神试验(测试)亚伯拉罕,他顺服献以撒得以印证信心(创22:12);约伯记中的约伯虽遭极大苦难,却最终因坚守信心而被熬炼如精金。这类“试炼”是神用来炼净和建造我们的过程,使我们在盼望中愈加坚固(罗5:3-4)。

然而,雅各书1章13-15节所指的并非这种出于神的试炼,而是出自恶者的“诱惑”。那与人的私欲勾结,生出罪与死。因此雅各使徒才断言:“被试探时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神决不会借着恶意将人绊倒,反而是当我们面临试探、乃至已经跌倒时,神会伸手拯救,让我们重新站起。张大卫牧师认为,这正是主祷文“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背后的深层信息:它既是“免陷于诱惑”的祈求,也是“若已跌倒,就求神将我从恶中拯救出来”的呼求。

张大卫牧师教导,要胜过试探和诱惑,首要是“切勿误解神”。若如亚当般把过失归咎于神,责怪是神让自己落到如此光景,那就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神是慈爱怜悯的神,他差派耶稣来拯救堕落在罪中的我们——这就是福音。而撒但却常以“神丢弃你了”或“你之所以沦落到此,都是因为神不公平”之类谎言欺骗我们。一旦相信这样的谎言,就更难走出试探。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等待、盼望我们归回的神”,知晓他的本意是拯救,并绝非要我们灭亡。

主祷文每日让我们铭记此事:“神啊,求你保守不让我陷入诱惑;若我已落入,请现在就把我从那恶者手中拯救出来!”这样的祷告乃是属灵争战中不可或缺的武装。张大卫牧师提醒,教会与信徒在渴慕方言、预言等各种恩赐时,更应当先以神话语作为根基,恪守“用悟性而来的五句话”。哥林多教会曾经历方言等多样恩赐,但也出现混乱、纷争、彼此批判自高的问题(可参林前14章)。因此保罗才说“但在教会中宁可说五句带着悟性的话,好教导人,强如说万句方言”。虽未明确提及那五句为何,但张大卫牧师认为可与主祷文的五大核心祷告相互印证,强调教会必须建立在“话语与祷告”的中心之上,而非单纯依赖恩赐热潮。

换句话说,即便有再热烈的属灵经历,如果缺乏“先尊崇神名与神国、再求日用所需与彼此赦免、并求胜过诱惑与脱离恶者”的祷告生活,就容易失去根基。因此主祷文的最后一句“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实际上关乎我们未来将要面对的属灵征战,也是呼唤我们悔改与得救的迫切祷告。神希望我们能通过试炼,而若在诱惑中失败了,也仍盼望我们悔改归回。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信仰生活的伟大旅程:“当人跌倒之时,魔鬼会想尽办法让我们永不能再站起来,叫我们自我定罪并埋怨神;然而圣灵会说‘你还没有结束,快快悔改回到我这里来’。”理解“试探”本质及神的心意正是为此。神若允许“试炼”,我们要欢喜忍耐;若遭魔鬼之“诱惑”,就必须立刻挣脱,而这唯一的出路就是“救我脱离恶者”的悔改与谦卑呼求。

仔细对照创3章与太4章,能清楚看见诱惑如何展开、如何克服、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亚当在犯罪后推卸责任并躲藏,第二亚当耶稣却用“经上记着说……”明确运用神话语胜过魔鬼。耶稣每次抵挡撒但时都引用圣经:“因为神的话语记载了……你不可这样那样。”这说明,我们胜过诱惑的关键武器就是紧握神的话;若对神的话一无所知,或对神有错误认知,就很容易被诱惑击倒。

综观主祷文,不难发现其核心脉络便是“我们当向神献上的五大重要祈求”。张大卫牧师将之称为“五句话的祷告”,并结合林前14章“用悟性明白的五句话胜过万语方言”之保罗教导,宣讲说:“主祷文浓缩的这五个要点才是真正有悟性的五句话。”当我们在生活中持守“先求神的名与国;其后为日用饮食及赦免祈求;最终祈求不陷试探并得救脱离恶者”时,就能在神面前活得完全,与他人和好,并脱离魔鬼诱惑而得胜。

这条道路虽不容易,却是每日都要面对的属灵争战。主已给出榜样,且在雅各书等新约经文里多次应许:“要忍耐到底,使你们成为完全,毫无缺欠”(参雅1:4)。神所许可的试炼(trial)会炼净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刚强而有盼望;但魔鬼的诱惑(temptation)却试图让我们犯罪灭亡。所以我们要警醒祷告,若跌倒就当立刻回转。主一直发出呼唤:“只要你回到我面前,我就医治你、更新你。”主祷文的“救我们脱离那恶者”也正包含这一信息。

张大卫牧师在教会中对儿童到成人各年龄层都鼓励追求方言等圣灵恩赐,与神的能力活泼相遇;但他反复强调,更在此之先须有正确的圣经根基、并借祷告与神建立稳固的相交。因为属灵经历虽宝贵,却若无真理作根基,极易导致骄傲或跌入试探。他因此主张,通过教会教育,使信徒“用神话语充分武装,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祷文的核心祈求”,才是最关键之事。

总而言之,“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这句祷告,让我们直面每日的属灵现实。一方面,它包含“求主带领我们走过试炼与苦难”的含义;另一方面,更是“求主保守,叫我们不陷魔鬼引诱”的积极呼求。若我们已经在诱惑中跌倒,那么它同时也是“求主快把我从邪恶中拯救出来”的急切呐喊。正如雅各书巧妙区分了试炼与诱惑两面,主祷文每日让我们想起这个真理,教我们谦卑伏在神面前,借着他的恩典抵挡诱惑并胜过苦难。

张大卫牧师说,主祷文从“我们在天上的父”之呼求开始,一路走到“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之请求,正是信仰旅程的典型。我们称呼神为“父”,在祷告中寻求他的荣耀与国度,又将每日生活与纷繁人际交托给他,并彼此饶恕,最后在属灵争战中祈求得胜——这便是信仰的精髓所在。而所有信徒都当聚焦此点,教会则当以这五大祷告要点为核心,彼此扶持、安慰,共同前行。这正是主祷文的核心,也是耶稣亲自教导门徒“你们要这样祷告”所给予我们伟大的“祷告教育”之完整图景。

最终,主祷文告诉我们当向神祈求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神以话语对我们说话,而我们则以祷告向神回应并恳求。张大卫牧师强调,这个看似简单的架构里蕴含莫大的属灵奥秘。教会和信徒不应仅停留在背诵主祷文,更要将其中“五句话”的实际要旨,日日在自己生活中默想并付诸行动。同时,也要谨记保罗“用悟性明白的五句话胜过万语方言”的提醒,并明白那带着悟性的五句话与主祷文的精髓息息相通。

因此,主祷文从“愿神的名被尊崇、愿神国降临”这样的大前提开始,经由“日用饮食与赦免之祷告”,最终以“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的恳求收尾。张大卫牧师将这一脉络视为人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交托给神的信心历程。过去的伤害与罪靠饶恕与悔改得以解决,现在的需要靠祈求日用所需来仰望供给,而未来的危险则靠祷告免于试探并得蒙救赎。贯穿这所有时间维度的主角,就是“在天上的父”,而我们乃是他的儿女,必须先看重父神的国与荣耀。

归根结底,试探(시험)既可指神用于熬炼的“试炼(trial)”,也可指魔鬼用来拉人下水的“诱惑(temptation)”。神与后者无关,那叫人跌倒的乃是魔鬼。因此,当我们感到“为何神要这样对我?”时,不要自陷埋怨和误解,而要洞悉蛇(撒但)的谎言,若已跌倒就当立刻归回,求神把我们从恶里救出。经由这过程,信徒会愈发坚固,并终得主所应许的生命冠冕(雅1:12)。这是圣经对试探与试炼的基本观念,也正是主耶稣在主祷文结尾要教导我们的目标所在。

基于这样的理解,张大卫牧师在教会、神学教育、宣教事工与各种牧会现场里,不断坚持这一教导与践行。他作为牧者,不仅提醒信徒别只停留在“求神除去一切试探”这种层面,更要意识到“警醒别掉入诱惑”以及“一旦跌倒须立刻悔改、呼求神把自己救出恶境”的两重真理。这才是真正经历福音大能、让教会保持生机的道路。一个切实在心中铭刻主祷文核心祷告并日日操练的个人或群体,必能在各种患难中靠着神重新挺立、忍耐到底并且得胜。张大卫牧师一次次传递这样的信息。

以上,便是在主祷文五大祷告主题之框架下,围绕“不要使我们陷入试探,只求救我们脱离那恶者”这一段所彰显之张大卫牧师教导的整理。仅以三个小标题(神的荣耀与国度、日用饮食与赦免、试探与诱惑)来审视主祷文的全貌,也使我们再次确认了它的结构与脉络。每当我们称呼“我们在天上的父”并敬拜时,神早已侧耳垂听,也敞开他的心扉。他不仅供应我们一切所需,也担当我们过去之罪与今日之需,并且保守我们度过将来的险恶。因此,“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的祷告绝不只是被动的哀求,而是每日“愿与神同行”的儿女所发出的勇敢宣告。真正认识神、正确理解他的话语,并藉祷告依靠他时,无论怎样的诱惑和试炼,我们最终都能坦然胜过——这正是主祷文所传递的宝贵应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