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牧师 – 以扫和雅各


1. 和雅各的

在张大卫牧师所讲的创世记第25章中,描绘了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如何出生,以及他们的人生如何分道扬镳。这段经文极其重要,它围绕“拥有长子名分的以扫”与“虽在出生顺序上居后却最终得到了长子祝福的雅各”的故事展开。在古代近东的游牧社会里,长子在家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能继承相当多的财产,还在家族中担任精神和属灵领导的象征。因此,围绕长子权的认知,以及如何守护或失去它的故事,往往相当戏剧化,也能给当今的我们带来深刻教训。

从他们出生开始,以扫与雅各就展现出鲜明的对比。以扫皮肤发红,浑身多毛,日后还因此获得“以东(意思是‘红色’)”的绰号。他擅长打猎,喜欢在田野上活动。圣经记载,雅各则相对安静,喜爱住在帐棚里(创25:27)。如果联想到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那么以扫这种“外出打猎获取食物”的形象似乎更像“典型的长子”。实际上,他确实先出生,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拥有成为长子的合法地位。再加上以撒偏爱以扫狩猎所得的野味(25:28),似乎他才是天经地义的继承人。然而,这段经文极具戏剧性地表明,长子名分并不只是由“谁先出生”来决定的。

以扫和雅各的命运转折在创世记25章29节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扫打猎回来后极其疲惫,为了缓解饥饿,他向正在熬“红色食物”的雅各索要那红色的汤(25:30)。我们需要仔细观察雅各此时的心态。虽然他平日似乎安静地待在帐棚里,但对祝福和长子权显然极为关注。他很可能在以扫忙于打猎、为家中带回食物的同时,就已经在帐棚里默默筹划、准备。终于,以扫满心疲惫和饥饿地回到营地,张口向雅各要这“红色汤”时,雅各不只是给他食物而已,而是趁机要求以扫将长子名分让给他。可以猜测,这绝非一时兴起的提议,雅各或许早就等待这样的机会。终于在以扫精疲力竭、迫切需要填饱肚子的那一刻,雅各祭出了交易的筹码。

以扫回应道:“我都快要饿死了,这长子名分对我还有什么益处呢?(25:32)” 这句话对他的人生来说是极具决定性的失言。尽管从人性的角度,可以同情当时的以扫多么饥饿与疲乏,但圣经对此评价是:“以扫轻看了他长子的名分(25:34)。” 最终,为了一时填饱肚子,他把包含着灵性与历史性意义的长子权当作废物一样弃之不顾。这不禁让人反思:“以扫对于长子名分的理解,到底有多少分量?” 长子名分绝非只是拥有更多财产或在家族中有象征性地位而已,尤其在创世记的语境下,长子名分意味着对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所承载的神学含义与祝福的继承。然而,以扫却为了“一碗红色的汤”极其轻率地放弃了这宝贵的约之继承权。

对雅各而言,长子权尤为重要。他具备强烈的“绝不放弃祝福”的意志。当然,从现代人的视角看,他的行为可以说是“欺骗”或“耍诡计”。后来在创世记第27章,当以撒年迈眼花,准备给长子祝福时,雅各也在利百加的暗中帮助下装扮成以扫,从父亲口中骗取了本该属于以扫的祝福。从人的角度,这种做法看上去狡诈而不道德。然而,从创世记整体的脉络来看,我们能看见雅各对神的作为和历史有着多么迫切的渴求。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段经文时,多次强调,神的作为并非宿命论式地“自动决定”,而是在明确的选择与决断过程中赐下的。以扫即便拥有“长子”这样的头衔,可若他内心没有继承神之约、延续家族祝福的信心与态度,那么那祝福终将落到他人身上。相反,像雅各这样,起初看似能力不足、外表并不出众,但若他能珍视神的祝福,并且努力守护这祝福,那么最终神的作为也会临到他身上。

“有福的人也可能失去祝福,没有福分的人反倒可能得到福分”的事实,让我们不禁在日常生活中检视自己的属灵状态。也许有人会说,以扫不过是“一次失误”就失去了长子权,但他内心对这名分缺乏敬畏与珍视,或许早已根深蒂固。雅各平日似乎安静地待在帐棚中,但当以扫外出打猎时,他心中在思想什么,圣经并未详细描绘。但可以猜想,他早已对长子权怀着极度的关注,并为那关键时刻作好准备。那决定性瞬间,正是以扫因饥饿与疲惫处于软弱之际,雅各向他提出“卖出长子名分”的要求,最终改写了两兄弟的命运。

在当今的信仰旅程里,我们也常常面临此类时刻。看似宿命的情形有时会突然逆转,“本该由我享有的权利”也可能被他人所得。但圣经并不只是把这些说成宿命或巧合。我们的选择与决断也在其中起作用,并且借由这些选择,神展开祂的工作。就像以扫屈服于饥饿这暂时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为瞬间的诱惑、短期的利益,而失去属灵价值。无论我们多么饥饿,甚至觉得“要饿死了”,若想持守神的约和带领,就必须有“绝不放弃”的态度。雅各的例子正展示了这点。

张大卫牧师还反复提醒,不要误解这段经文,以为只是雅各熬了一次红豆汤,就诱骗了以扫。更大可能是,雅各常年在帐棚里守候家中事务,在自己所能尽的本分里不断筹备,等待那“时机”。而以扫或许不只是饿一次才“失手”,而是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对神的祝福与约没有敬畏。正因为如此,圣经对这事件的评价不仅是“雅各欺骗并夺走了祝福”,更是“以扫轻看了长子名分”,神的公平正体现在:对于不珍视属灵价值与责任的人,这祝福并不会自动赐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承担与之相匹配的态度,那么这祝福就会转到其他人身上。

围绕长子名分,以扫与雅各所表现出的态度,并不只关乎他们个人,也与整个民族乃至神的救赎历史的走向密切相关。雅各后来被称为“以色列”,并成为十二支派的始祖,这绝非偶然。透过以扫与雅各截然不同的选择,圣经彰显了神的应许不只看外在“长子地位”,而更看谁会珍视并紧抓住属灵价值。

纵观我们当下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类似“以扫与雅各”的境遇中做抉择:到底要像以扫那样,为一时的饥饿、诱惑或现实问题,轻率丢掉长子名分般的属灵福分?还是像雅各那样,即使饥饿困苦也不放弃神的约?这样的决断绝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平日累积的习惯与信心态度使然。也许有人会说,这就像“决定命运”。但更准确地说,这并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透过主动选择而彰显神的作为。

因此,创世记25章27-34节描绘的以扫和雅各,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究竟“神的救赎历史会临到谁身上”?雅各也许在行为上让人觉得狡诈,欺骗了自己的哥哥。但他内心对神的祝福有着强烈渴慕;以扫则截然相反,更在意眼前需要,结果让位于雅各而丢掉了原本属于他的尊贵位置。对今日的基督徒而言,每一天都在做出类似选择。就如张大卫牧师所言,只要我们拥有“绝对不放弃属灵价值”的决心,我们也能承受像雅各那样的祝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fuLEttN1gs


2. 神的作信仰的

以扫在饥饿面前放弃长子权,雅各就名义上获得了长子的地位。但这并不是终点,他还得得到实际的祝福——以撒口中的祝福。因此,雅各和利百加再次做出决断。当以撒吩咐以扫去打猎、准备野味时,利百加迅速让雅各行动:他们宰了山羊羔做美味,雅各穿上哥哥的衣裳,且用羊毛裹住自己较为光滑的手臂,成功骗过了以撒(创27章)。从人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场“欺骗”。然而,神却也藉着这过程,最终将祝福赐给了雅各。

张大卫牧师强调,我们要注意雅各当时的内心状态。他与哥哥不同,没有满臂浓密的体毛,且即便利百加鼓励他,他也会担心:“若被父亲发现,我岂不是要受咒诅吗?(创27:12)” 由此可见,他并非天生大胆又能干,而是一个带着软弱与恐惧的人。然而,他的优势在于对“祝福的执着”。特别值得留意的是“母亲利百加的帮助”。若没有利百加的机智与决心,雅各或许连想都不敢想,更无法实现这“冒充以扫”来骗取父亲祝福的举动。从属灵层面而言,这就像初信者需要教会或属灵长辈的引导方能成长。如果缺了利百加的谋划,雅各可能早就被识破或被逐出家门。但借着他母亲的智慧,他最终得以获得祝福。

当然,这个过程不无争议,人性的诡诈与欺骗都显而易见,让人困惑为何神会使用这样“不够正大光明”的方式成就祂的计划。然而,圣经一再表明,神能介入人类有罪且愚昧的历史之中,在其中工作,使祂的约得以实现。以扫的失误、雅各的执着,利百加与以撒各自的偏爱,整个家庭内部的纠葛都被神纳入祂的主权之下,最终“约的继承权”落在了雅各身上。

那么,以扫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关键正如圣经所言,“以扫轻看了长子的名分(创25:34)”。这表明他在属灵上近乎麻木,对神的约无动于衷。等到发现祝福被夺,他才痛哭流涕地向父亲哀求(创27:34),但为时已晚。从他卖掉长子名分起,到最后以撒将最终的祝福赐给雅各,这一切都无可挽回。要说这是“神的一面之词或偏袒”,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以扫的内心原本就不配承受这关系到神之约的重大责任。

这让人想起创世记第4章该隐和亚伯的故事。该隐与亚伯都是同样的父母所生,但在献祭时就出现了差异:神悦纳亚伯的祭,却不悦纳该隐的(创4:4-5)。原因各有解读,但核心问题可能是该隐的内心态度。神警告他说“罪伏在你门前,你却要制伏它”(参创4:7),但他没有听从,反而出于嫉恨杀害了亚伯,最终远离神的祝福与约。同为“兄长”的该隐与以扫一样,都因内在问题而错失神的救恩主线。

相对地,亚伯与雅各虽然在外表看似“弱者”,却对神展现了更强烈的渴望。尤其是雅各,他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外在条件,品性上也不尽完美,但他对神的约和祝福“紧咬不放”。这给予我们极重要的启示:已蒙福的人如何守住福分?神要把福分赐给怎样的人?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证道中提到“没有宿命论”,意思就是在神面前,我们的抉择与随之而来的实际行动极为重要。

此外,创世记25章23节神已告诉利百加:“两国在你腹中……大的要服事小的。” 换言之,还在母腹中时,“大的要服事小的”的神圣预言就已存在。然而,这并非自动应验,而是借由合适的事件与人物的决定才得以成就。最终,雅各经由买下长子名分、骗取祝福等过程,使神的话语在历史中具体展开。

对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而言,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像以扫那样,轻忽神的福分和约。比如,我们是否只是起床随意祷告,或在礼拜时心不在焉,或纵容自己被世俗欲望牵着走,却还自以为“我毕竟是基督徒,应该没事”?就像以扫对“我快饿死了”这样的现实反应过度那般,我们也时常为眼前的财政压力、享乐或成功等所惑。可每当这类诱惑出现,我们若能像雅各般,纵使再困难、再饥饿,也不放弃那属灵价值,那么就能持守神的应许与引导。

张大卫牧师还特别指出,要具有雅各般的决心,每天都需舍己。正如保罗所言:“我天天与死同行(参林前15:31)”、“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加2:20)”,这并非只是一种属灵口号,而是真正要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真理。若我们每日都否定自我,放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贪恋,让基督在我们心中作主,就能像雅各那样牢牢抓住祝福。这过程并不轻松,因为人性本能地会想依靠金钱或世俗。但当救恩与对基督的经历深植心中,我们就不再被外界拉扯,反而能在基督里得着自由与满足。

值得再三回味的是,雅各初期并不是一个坚强无畏的人。他多次倚赖母亲利百加,甚至害怕被父亲揭穿。然而,他最大的长处在于“对祝福的强烈执念”。若不是他母亲给予智慧与指引,或许他根本无法顺利骗取祝福,而且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这也让人想到教会中的属灵传承:新进信徒要有牧者或长辈的指导才能更好成长。但最终,若雅各本身对长子名分毫无兴趣,纵有利百加的帮助也无济于事。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不只是一碗饭或一份食物的问题,而是关乎“人生优先次序究竟是什么”。以扫的错误不止于随手卖掉了一碗汤,更在于这汤象征着“为了眼前的满足,贱价出售了长子名分(继承神之约的机会)”。圣经对这事绝不轻描淡写,甚至把以扫比作“贪淫或亵渎神的人”(参来12:16)。由此可见,为一时欲望而出卖属灵价值乃是严重的过犯,对于神的事业而言是重大失败。

反观雅各赢得这场“对决”,并不是因为他后来取得了什么伟业,而是因他在关键时刻坚持抓住了长子名分。得到父亲祝福后,他还因怕哥哥报复而逃亡,历经许多磨炼(创29-31章)。可在这逃亡的路上,神让他经历“伯特利的神显”(创28章),让他一步步成长为神约之民。由此可见,神的旨意并不会“一蹴而就”,就算雅各得了祝福,也要被逼得离家背井,在舅舅拉班家里度过艰辛岁月。正是在这漫长历程中,他逐渐被锻炼为“以色列”,被塑造成神约的见证人。

今天教会的建造、群体的带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面对经济缺乏、组织管理、人员冲突等压力时,往往会产生“我实在撑不住了,不如就此罢手吧”的念头。但每当此时,都当想起以扫。我们是否正为满足当下的需求,出卖了神赐下的根本性约与使命?正如张大卫牧师一再强调:“纵使再辛苦,我们从未把福音、神的约、神的事业当作筹码卖掉。” 这番自我检视也该应用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

若我们无法守住长子名分,后辈就可能质问我们:“当初为何没有坚守神的约,而为眼前利益把它丢了?” 那将是多么悲惨的结果。雅各虽然软弱也饥饿,却不愿出售那宝贵的名分,反倒当机立断对以扫说:“你要向我起誓,卖给我吧。要向神起誓。” 这股果敢体现了他对属灵福分的热切。

从创世记25章27-34节所见,这对兄弟在“命运关口”的抉择十分鲜明:看似理所当然的长子以扫,竟在一碗“红汤”前屈服,失去了命运转折的关键;而看似弱小的雅各却紧紧攀住那“无形的价值”,从此人生翻转。当然,雅各用的手段并不完美,但这段经文的主题更在于“谁对祝福真正渴慕”。

在张大卫牧师的释经里,这故事并非只是远古家庭的纠纷,而是对今人有着深刻启示:
第一, 我们要摒弃宿命论。并非因你家世或资历高,就能自动继承属灵祝福。若你自己不去珍视,依然可能失去它。
第二, 我们要学会“守住帐棚”。雅各相比以扫更安静、留在家中,但这象征他更在意“守护神的作为”。
第三, 决定性时刻须有果断的行动。雅各平日或许低调,可在抢得长子名分与父亲祝福时却毫不犹豫,正是这行动使他最终成为“胜利者”。

在这所有过程里,“属灵父母”或“智慧者”的帮助必不可少。若缺了利百加的谋划,雅各大概率将功败垂成。但最终能不能抓住祝福,还得看雅各自己。没有他对祝福的渴望,一切外力帮助都是徒劳。

我们也通过雅各的经历,看见神赐福与其说是给人带来物质利益,不如说是把我们带入祂的约里,使我们参与到将来在基督里成全的救赎计划之中。这是珍贵无比的属灵遗产——可被人当作轻贱之物卖掉,也可被人紧紧抓住。纵然在人看来,抓住者也许会被指责为“狡诈”,可只要他有“决断、顺服并接纳属灵智慧”的心,神的约最终会在他身上绽放光芒。

这正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要点:在教会或个人的灵命生活中,我们须学习雅各的“执着与决心”。祝福从不是唾手可得,要想维系它,也需要不断的忍耐与摆上。在此过程中,保罗所言“我天天死”并非虚言,而是要将私欲、偶像都钉在十字架上,一心依靠神。雅各的故事揭示了远超过当时家族内部纠纷的深度属灵意义。

以扫轻看长子名分,错失本可拥有的巨大属灵产业;雅各则抓住了这机遇,并因此得到“以色列”之名,成为十二支派的祖先。若我们谨记此事,就不会为眼前利益而丢弃神的应许,也能确信神随时会使用看似软弱却渴慕祝福的人。创世记25章的这段描述,不仅属于一户人家的过往纠葛,更关乎弥赛亚谱系的延续,并最终影响人类救恩的历史。如今的教会正建基于这福音之上,我们每个人也都因着信得以加入这约。

张大卫牧师在多场讲道中再三强调,这并非“宿命论”,而是“信心的抉择”。神固然预言“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可若当事人不抓住这应许,结局也可能不同。同理,神所赐的大异象若没有人用信心去承接,祝福也会落空。这是圣经给我们的严肃教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上演。

创世记25章27-34节的以扫与雅各,启示我们属灵生命中两大关键:
其一, 切莫为饥饿或世俗欲望等短暂满足,而轻易卖掉属灵价值——以扫日后即便痛哭流涕,终究无法挽回。
其二, 虽然看似软弱,但若像雅各一样坚定不放弃祝福,即便有人的狡诈与不足之处,神仍能使他成为立约的器皿。

若我们时刻谨记这两点,就能在动荡的世代坚守神的应许。“今天”也是如此,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抉择时,要时刻警醒,别像以扫沉迷于“那红色之物”,要学会效法雅各的智慧与决断,并留意属灵前辈的教导。同时,更不要忘记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神的历史并非被动的命定,而是当有人凭信心选择、决断时,神就要在他身上施行大能。这才是以扫与雅各的故事,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最核心、也最切实的启示。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