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犹大——张大卫牧师

Ⅰ. 彼得与犹大的对比与重生的必要性

在《约翰福音》第13章中,彼得和犹大的故事被戏剧性地加以对比。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这两个人都坐在同一张桌子旁。他们同是耶稣的门徒,一起聆听主的教导,一起见证诸多神迹,也一起经历了主恩典的现场。然而,在关键的时刻,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彼得虽然犯下三次不认主的重大罪行,但最终悔改归回;而犹大则以三十块银子出卖了耶稣,却没能悔改,最后自缢身亡。同样跟随过同一位老师、听过同样的真理,一个却走上了戏剧性的恢复和恩典之路,另一个则最终选择了灭亡之途。

这两位人物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人性软弱与信仰本质的启示。为什么同为耶稣的门徒,却会有如此泾渭分明的结局?在《约翰福音》第13章中,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里,主提到:“已经洗过澡的人,只需把脚洗干净就够了。”这里“已经洗过澡”意味着从根本上经历了罪的赎价,并在主的爱里得着新生命,即象征真正“重生”的状态。彼得虽然后来三次不认主,但最终因为再一次想起那无尽的爱而悔改归回;然而犹大由于没有重生的经历,在犯罪后即使有机会回转,却无法完全将自己交托给主,最终走向了绝望。

张大卫牧师在其他讲道中常强调:“我们的软弱,唯有在耶稣基督十字架的爱里才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但要进入这爱之境,需要先承认自己是罪人,通过真正的重生得以完全更新。”这就是彼得在犯罪之后依然能够再次归回的原因,也是犹大长期跟随主却未能真心领受主爱、最终选择自我毁灭的根本缘由。重生意味着一个人从被罪辖制的旧人中脱离,因相信主的爱而得着新的生命。拥有这种经历的人,即使犯罪,也会回转到主那里寻求恢复;若没有重生,就可能在罪的重担下崩溃,最终彻底毁灭。

在《约翰福音》第3章里出现的尼哥底母,同样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尼哥底母身为法利赛人的领袖,也懂律法,但耶稣却对他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若没有从水和圣灵而来的重生、没有摆脱罪性而成为新造的人,就无法得见神的国度。这也是彼得与犹大命运分野的关键所在。在给门徒洗脚时,彼得一开始不理解,以至于反驳说:“主啊,你永不可洗我的脚!”但当耶稣回答“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时,彼得立刻回应:“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这表明彼得从内心深处有接受耶稣主权之爱的预备。彼得并非一个完美的人,后面也犯了严重的过错,但由于他“已经洗过澡”,在重生的根基上,他依然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与之相对的是犹大。虽然他听过耶稣的教导,却从未经历真正的重生。他很可能并不真正把耶稣当作弥赛亚,而只是把祂看作满足自己野心的工具,或者打算借耶稣的政治影响达到某种目的。根据福音书记载,犹大常常在经济利益和自以为是的义上打转。以三十块银子出卖耶稣的时候,他心里或许更多地在打“这或许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算盘,而不是“出卖主是绝不该做的罪”。可当一切成定局后,沉重的现实砸向他时,他被罪疚感吞噬,却没有在主的爱中悔改,反而选择了自尽。对一个没有经历重生的人而言,这正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

张大卫牧师在另一篇讲道中也提到:“真正的信仰,归根结底要从重生开始,即与主建立个人性的关系。即便人投入大量的宗教活动,经常参加礼拜、努力事奉,如果缺少实质性的重生,一旦环境骤变,就会不堪一击。”彼得与犹大同样坐在主的膝前,听过无数次教导,但犹大拒绝在内心深处接受主带来的改变。他从未正确地向耶稣做出“你是我生命之主”的信仰告白,始终活在自我中心的状态里。最终,他完全被自我的重负与罪疚感击垮。

因此,这两人的对比并非在评判“谁的罪更小、更大”。实际上,两人都犯了背叛主的严重罪行。但一个是已经重生、认识到主奇妙之爱的彼得,他能悔改并再次归回;另一个是对主的爱没有实质性体会、仍旧沉浸在自我中心的犹大,他放弃了自己,将自己推进绝望的深渊。因此,我们应当获得的核心教训是:“我是否真正接受并领受了主的爱与恩典?我是否真实地经历过重生?当我跌倒时,我里面是否有能让我回归主怀的信心根基?”

事实上,重生并非只是一时的感性体验,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持续地发生功效。就算重生之人也可能犯罪,就像彼得一样犯下严重的过错。然而,有了重生的人,在主的爱里仍有悔改和回头的道路。彼得曾与主最亲近,却在关键时刻三次否认主,但他在再次与主对视时痛哭流泪,并重新领会了主的爱。正是抓住了这份爱,他悔改并重拾“使徒”的使命。犹大却选择拒绝这条路,虽然同在一处,却因为没有经历重生的改变,而最终无法归回。

我们也应以此为鉴,认真省察自己:我是否真实地经历了重生?或者虽然在教会中生活已久,却依旧只想借耶稣来实现个人野心或世俗目标?是不是依赖自己的义或功劳,以至于在罪中跌倒时连自己都无法饶恕,最终陷入无望?这类问题让我们得以回观自己到底是“已经洗过澡”的人,还是“尚未洗过澡”的人。如果没有经历重生,就可能像犹大一样,被罪的重担压倒,甚至走上一条无法挽回的不归之路。

重生不仅仅意味着“去教会、读圣经”。它在本质上是相信并接受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在基督的爱里让我们的旧人死去,而以新生命复活的根本性改变。经历过这种改变的人,就算在世界上遭遇失败,陷入罪恶的深坑,也仍能找到悔改之路,因为主那强有力的爱会再次将他挽回。彼得亲身经历了这个真理,我们也应当如此经历。这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内心深处对“主的爱能再次救活我”的笃定。如果缺少这样的确信,我们也难免会像犹大一样,被绝望或自我毁灭所吞噬。

对于“已经在主的爱里洗过澡”的人来说,现在就应当天天洗脚。因着肉体的软弱,我们在生活中仍会沾染罪的尘土,因此耶稣才说:“已经洗过澡的人也要洗脚。”这意味着我们要每天在主面前谦卑悔改、寻求新的恩典。就像彼得那样,纵然有过失,也要常常记得主的爱,随时回转。犹大却没有走上这条路,因为他犯下的罪太沉重,难以自己承担,最终以极端的方式自我了结。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26章24节中所说,“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他所堕入的绝望是永远的黑暗。

因此,通过彼得与犹大的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必须重生”的迫切性。如果我们的旧人仍然活着,尚未真实接受主的爱,没有重生的确据,那么在关键的时刻,我们的选择也许并不会比犹大好多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教会活动或宗教知识,而是借着钉在十字架并复活的耶稣基督之爱,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命。正如《约翰福音》第3章与第13章、《马太福音》第26章等多处经文的核心信息所示,张大卫牧师在不同的讲道中一再强调:“一个人若能在重生的经历上站立,他的信仰就会成功;若只停留在没有重生的宗教活动里,最终就一定会坍塌。”这对当今的我们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Ⅱ. 罪与悔改,以及爱的能力

谈到重生为何如此必要,还有另一个核心理由:人本身就是无法避免犯罪的软弱者。彼得对耶稣曾满怀热情,也有明确的信仰告白,但在决定性的时刻,他还是否认了主。犹大则因缺乏爱、为着自利自义,被金钱诱惑而背叛主。这两个人都犯罪了,然而为什么彼得能悔改,犹大却没有呢?

悔改是当人发现自己的罪时,回转并重新归向主的行为。比“不犯罪”更关键或同样关键的是“在犯罪之后如何回应”。若是一个重生的人,由于他已明白并相信主的爱,他能在犯罪之时仍旧回归主面前,说:“主啊,我犯罪了,求你饶恕我。”彼得就是在主的注视中,被自己所犯的罪深深刺痛,然后痛哭流泪、回转归向主,并在复活的主面前得到恢复。

犹大在意识到自己的罪时,却没有回到主的面前,而是选择了自缢。并不是因为他的罪比彼得更大,而是因为他最终不信主的爱。张大卫牧师在另一篇讲道中说:“阻止罪人回到神面前的最大陷阱,就是撒但的控告。”撒但会不断对犯罪的人低语:“你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主绝不会接纳你。”如果无法分辨这种谎言,就会像犹大一样深陷绝望,最终自我灭亡。然而真正的悔改能突破撒但的谎言,因为主始终等待罪人回转。就像《路加福音》第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里所说,父亲常常张望,当儿子回转时立刻跑出去拥抱他。这就是福音的核心。

彼得在痛苦中悔改,而这悔改背后是对“主仍然爱我”的坚信。因此,纵然犯罪,他仍紧抓比罪更大的主之爱,彻底改变成为新人,继续承担主交付的使命。犹大却看不见那条路,因而沉溺于绝望。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轻视悔改。不断犯同样的罪固然严重,但若犯罪之后始终不回头,那才是真正的灭亡之路。

张大卫牧师也说:“悔改不仅是简单的后悔或者罪疚感,更意味着从罪转向义的决定,是改变整个人生方向。”不是停留在“我错了,对不起”这种层面,而是生命轨迹的彻底翻转。在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以及彼得日后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彼得在不认主后固然痛苦,但他遇见复活的耶稣时,曾三次说出“主啊,你知道我爱你”,与他三次否认主形成对应。主回应说:“你喂养我的羊。”这意味着主把使命再一次托付给他。若没有悔改,那条新路就无从谈起。

因此,一个真正经历重生的人,在犯罪后仍能勇敢地再次来到十字架前悔改,因为他相信主的爱必定托住他。哪怕心里愧疚、恐惧,也依然能回归。这正对应了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3章所言:“已经洗过澡的人也要洗脚。”从根本上来说,重生的人已经“全身洁净”,但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沾染罪的灰尘,这就需要以悔改来“洗脚”。彼得的人生起伏很大,但他从未放弃这条回归的道路。

犹大则缺乏这样的根基。彼得之所以能不断悔改并归回,是因为他曾经历过“重生”的根本性转变,真实体验过主爱,并让旧我被破碎,从而得以拥抱新生命。支撑着他回转的动力,正是比罪更大的主爱。旧约里,大卫虽然犯罪(如拔示巴事件),却能因真诚悔改而重新得到神的赦免和使用。所有人都有可能犯罪,但这个罪会否导致我们灵魂永远的败亡,还是通过悔改和赦免再次被主唤醒,取决于我们自己。而让这个选择成为可能的力量,正是对主爱的信靠,以及在重生里获得的新生命。

张大卫牧师在另一篇讲道中提到:“我们因着软弱可能会跌倒,恰恰是在跌倒后跪在十字架面前悔改时,我们才能再次体会那深厚而伟大的爱。这才是真正的悔改,也正是在这里我们重新成为主所用的人。”并不是说“不犯罪就最好”就足够,虽然尽力不犯罪当然重要,但我们不完全,纵然严谨自律,仍有可能跌倒。在那时,愿意悔改、归回才更重要。就像彼得那样,重新站起来,继续为神而活,这才是有福之路。

耶稣对罪人的爱是到底的。即使是犹大,在背叛之前也依旧得到耶稣的款待,与主同席共餐。耶稣希望他回头。彼得背叛后,主同样接纳并恢复了他。《约翰福音》第21章记载了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也三次委托他“你喂养我的羊”,这就是主爱的体现。罪虽严重,主却没有完全撇弃,只要罪人愿意悔改,主就使他重新得力。这就是福音的大能。

因此,犯罪之后最首要之事就是“悔改”。支撑我们悔改的力量,正是比罪更大更深的主爱。只要我们记得这一点,无论犯何种罪,我们都能回转归向主,从挫败里站起来。若看不见这爱,我们只要稍陷入沉重的罪疚感,就可能像犹大那样选择自我毁灭。没有重生,就很难真实悔改,因为没有重生的心仍把自己视为主宰,一旦跌入“大罪”或巨大失败中,就更容易被自责与绝望吞噬,错失归回的机会。

耶稣曾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而是召罪人悔改”(参《马可福音》2章17节)。这意味着当人意识到自己是罪人,并相信主愿意赦免时,才能有真正的悔改。这个真理也一直是教会最根本的讯息;正如张大卫牧师在讲道时所强调的,教会不应该只是不断定罪,而应该成为帮助真心悔改的人重新站立并开始新生活的恩典群体。悔改的起点是“离开罪,回到主面前”,背后永远都有主的爱作为基础。

彼得“已经洗过澡”的事实,就意味着他已经真正体验了主的那份爱,经历了十字架赦罪与救恩的大能,于是他的旧人被对付,成了新造的人。可犹大并没有接受这份爱。虽然他也曾有悔改的机会,但他宁信自己的绝望,而没有相信主的饶恕。也正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罪—悔改—爱”这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人人会犯罪,但通过悔改可以回到正路,而支撑悔改的正是比罪更大的主的爱。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不会因为罪而彻底绝望,而会像彼得一样重新站立。

Ⅲ. 死而复活——重生生命的实际

重生、悔改,以及对主之爱的信靠,最终都可归结为“死而复活的经历”。彼得的悔改即意味着旧我被瓦解,新人得以复活;犹大却拒绝这条死与复活的道路,结果被罪疚感吞噬,选择自杀。福音的核心就是:若不先经历死亡,就无法得到复活。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一样,我们也要将旧人钉在十字架上,才能成为新造的人。

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20节里这样告白:“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这句话道出了重生的真谛:曾经以自我为中心的“旧我”在十字架上被处死,如今在我们生命中掌权的是复活的基督。由此产生的新生命,才是重生的实质。因此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被定罪了。”并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分离。重生正是这种信心的根源。彼得也好,保罗也好,初代教会的众圣徒都是抓住这个真理,即使面对世界的逼迫和压力,也依然屹立不倒,传扬福音。

然而,不经历“死”,就没有“复活”。正如《腓立比书》第2章所言,耶稣基督“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自己卑微,顺服至死”。祂正因为穿越了这条道路,才得以享有复活的荣耀。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如果不愿意将旧人钉十字架、让自我死去,就无法真正经历重生的复活。张大卫牧师常常提到:“现代人惧怕彻底否定自我,觉得十字架的道路太艰难,很容易中途放弃;但真正的信仰之路,唯有经过苦难与死亡,才能品尝到生命的喜乐。”这正是彼得所走的路,也应当成为所有真信徒的路径。

彼得最初信心满满地说过:“主啊,为你下监、为你舍命,我都愿意。”可当耶稣被捉拿时,他因惧怕而否认主,暴露了旧人仍未彻底死去。然而在失败后,尤其是复活的主向他显现时,他完全被击碎并重新得到更新。于是我们在《使徒行传》里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彼得:勇敢传扬主耶稣,即使被关进监牢,甚至面临殉道也绝不退缩。他的旧人已经死去,活在他里面的是基督的生命。

犹大则恰好相反。他在出卖主后意识到罪的恐怖,但那重担让他无法破碎重生,反而选择了绝望与自我毁灭。他错把自己整个存在都抹杀了,而非只让“旧人”死在十字架上。拒绝重生,就只能在罪疚感和自我毁灭之间挣扎,最终走向崩溃。

因此,重生的生命,必然是效法耶稣“舍己、背十字架”的生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自我否定与牺牲。比如,需要饶恕某个人,放下自己的成见或骄傲;需要放下个人的欲望或计划,选择顺服神或服事教会,花费自己的时间与资源。若旧我还活着,就会抗拒:“为什么要我来受亏损?”“为什么要我来饶恕?”但重生的人已经与主同死,他深信基督在自己里面活着,因而能够顺服地说:“为主的缘故,这样做才是正道。”一个真正在主爱里重生的人,会体认到爱与舍己正是生命之道。

同时,重生的生命也能胜过撒但的控告。撒但常常来质问:“你过去犯下过多大的罪?你怎么配得神的爱?”或是挑拨说:“你看你现在境况这么糟,神真地顾念你吗?”若没有重生,这种诱惑就会让人易于倒下;但已经在主爱中“洗过澡”的人,会宣告“谁也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参《罗马书》第8章)。因此,重生之人即便软弱跌倒,也会再次回到主面前,不会因罪疚或羞耻而选择离弃主。

张大卫牧师曾在一次讲道里提到:“今日教会中也有像彼得的人,也有像犹大的人。他们都自称跟随耶稣,可有人真正重生,以主的爱为生命根基;也有人只是把耶稣当作工具,或只满足于表面活动,最终也可能像犹大那样走向远离主的结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重生,是否真的活出重生后的新生命。”对我们而言,这依然适用。纵然我们勤跑教会、热心参与各项事工,但若没有经历死而复活的重生,信仰可能在苦难或考验来临时霎时坍塌;而重生之人则会在各种患难中始终握住主的手。

重生的生命更多地依靠主的恩典,而不是依赖自己的行为。犹大恰恰是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倚仗自己的判断和标准,到头来一无所有。彼得虽犯罪,却更深地倚靠那高过罪的主之爱,于是再次回到主面前,最终成为初代教会最伟大的使徒之一。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犹大一样软弱背叛,也同样有机会像彼得一样悔改归回。区别就在于我们是否在重生中“真正认识主的爱”,是否让“我的旧人”死去,让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耶稣曾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这里的“见”不只是肉眼看见,更包括亲身体验、进入并享受神国度的含义。若不经历死而复活的重生,就无法明白神国的荣耀与奇妙,也觉得十字架之路或主的爱只是空洞的道理。可对一个真正重生的人而言,他能切身感受到这道路才是生命的根本,因此不会被任何痛苦或挑战击败,而是持守在主内。

此外,重生的生命会在教会群体中更加丰盛地展现。我们在彼此分享真理、彼此饶恕和服事的过程中,每天都经历旧人的进一步破碎和新生命的成长。教会不是一群完美之人的聚集,而是像彼得一样,都有犯罪软弱的可能,但同样也能在主的爱里一次又一次地得以重生、再确认、再更新。犹大最大的悲哀不在于他犯罪,而在于犯罪后没有带着罪悔改回归教会和主的面前。他若肯回转,也能像彼得一样得到恢复,可惜他被绝望吞噬,走上了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可能面临同样的抉择:当我们犯罪或经历严重的失败时,能否想起“我已经在主的爱里洗过澡了吗?”若真经历了重生,无论罪多么严重,失败多么大,我们仍有盼望回到主怀里,因为我们相信主在十字架上已经担当我们的罪,并且祂爱我们到底。如果缺乏这重生的确信,就很可能像犹大那样,把自己定在死局里,错过悔改之路。

张大卫牧师说:“撒但会让人质疑神的爱,不断暗示罪人‘你已经完了’,而圣灵却呼召:‘纵然你犯罪,仍可回头。只要悔改,你就能再活过来。’教会的职责是帮助罪人辨识这场属灵争战,让他们抓住主的爱和赦免。”这同样是每个信徒都应肩负的责任。我们自己要先经历重生,在看到别人的罪时,不只是斥责或批判,而是用爱帮助他悔改归回、重新开始,因为主也如此饶恕并接纳了我们。

最后,死而复活的重生生命能在世界面前见证福音的大能。彼得从懦弱之人变成勇敢宣扬基督的使徒,面对犹太公会的逼迫也毫不退缩,这种惊人的改变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同样,若我们原本自私、罪恶缠身,如今却因重生在爱与服事中结出果实,身边的人就会问:“他(她)怎么变了一个人?”我们就有机会见证:“因为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总之,彼得与犹大的对比,清楚地呈现了重生的必要性、罪与悔改的关键,以及死而复活的重生生命的实际。他们同为耶稣的门徒,也都犯罪得罪主,但彼得因着重生之恩和对主爱真切的认识而悔改;犹大则因不曾体会那爱而掉入绝望。今天我们的信仰之路也同样面临考验。每一天,我们都会受到罪的诱惑,甚至可能有朝一日经历重大的试炼。那时,能决定我们结局的,正是“我是否已经在主的爱里重生?”重生之人不会长期沉湎罪中而不肯回头,反而必能悔改、重新站起,并一生顺服主的旨意。

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中强调:“重生虽然是一刹那的事件,但它的果效却需要我们天天洗脚的悔改、天天更新对主爱的确认来维系。若我们像犹大那般绝望,就会沉沦;若像彼得那般悔改,就能再次活过来。这就是福音,也是教会的使命,更是重生之人的生活写照。”最终,我们的道路唯有通往十字架与复活的耶稣基督。若要走这条路,就必须让旧人死去,与主同死同复活。这就是“重生”,其果实便是爱、悔改与勇敢的福音见证。愿我们今天也能效法彼得的悔改与对主爱的回应,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复活的喜乐。让我们都能真正经历那住在主的爱里的重生之路,让“死而复生”的大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充满彰显。阿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