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彼拉多面前的耶稣——张大卫牧师


1. 站在彼拉多官邸前的耶——的背景人性的邪

约翰福音18章28节到19章16节的经文,记述了耶稣站在彼拉多面前所经历的漫长审问与对话过程。仔细阅读这段经文,我们会强烈感受到人类罪性的黑暗与上帝救恩计划的展开是如何同时显明的。约翰福音的作者对此过程进行了详尽且细腻的描述,强调耶稣并不仅仅遭受犹太宗教领袖的诬陷,还被移交到当时掌控世界霸权的罗马法庭,最终遭受惨烈的十字架刑罚。因此,当我们阅读这段经文时,应当深切默想耶稣所经历的巨大苦难之含义。同时也要省察:我们的信仰是否也会不知不觉中陷入伪善的假面,失去真正的虔敬?并且,这种伪善最终能发展到何等程度?张大卫牧师也多次指出,这段经文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看到:形式化的宗教和人心的诡诈虚伪,如何遮蔽了真正的真理。

经文从黎明时分开始叙述:耶稣被犹太宗教领袖带离该亚法的法庭,押往彼拉多所在的官邸(约18:28)。夜色渐渐褪去,天色已亮,但耶稣仍旧被捆绑和羞辱,走向另一个审判场所。在这之前,从亚那的住处到该亚法的家,再到官邸,耶稣一路上饱受侮辱与暴力,走过了漫长而孤独的路程。约翰特别捕捉到耶稣这种孤独与寂寞。事实上,若是门徒真能忠心,他们本该与主同行,但他们却四散逃离。此刻,我们也必须反省自己的信仰:我们口口声声说与耶稣同行,然而当主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曾让祂孤零零地站在一边?我们是否在教会群体或个人信仰生活中,打着与主同行的旗号,却走上了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道路?对此,我们务必要时刻警醒。张大卫牧师在多篇讲道与著述中都提出过同样的问题:“耶稣走上那孤独的道路时,我们怎样才能与祂同行?”他强调,这不仅是受难周或大斋期才短暂思考的议题,而是应当在日常生活每个瞬间都能与主的孤独和苦难同感、同思。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是:那些把耶稣带进官邸的犹太宗教领袖,为了“守住逾越节的洁净”,他们自己却不进罗马衙门(约18:28)。这正是极其虚伪和可憎的表现。他们是犹太人的“领袖”,负责解释神的律法,引导百姓走向正途。然而,他们心中对耶稣的仇视与杀机已然满溢,却还坚持“若进入外邦人的院子就会不洁”的礼节。他们想要在“逾越节”这个盛大节日保持表面上的敬虔,但与此同时,却对上帝的儿子怀着仇恨与阴谋,坚决要除掉祂。他们保持外在虔诚的宗教礼仪,却甘愿犯下严重且本质上的罪恶。耶稣正是那真正的逾越节羔羊(林前5:7),祂的身体和宝血才为我们开了通往上帝的道路,但这些人却把耶稣交给外邦总督彼拉多,这不仅是对旧约弥赛亚预言的全然误解,更是为掩饰自己罪恶而祭出的极端两面手法。张大卫牧师对此种宗教虚伪时常给予严厉提醒,认为今日教会和信徒也应引以为鉴。他尖锐地发问:“我们是否也用各种外在义务和形式来定义信仰生活?看似崇拜无缺、礼仪洁净、节期隆重,实际上却对内心的罪与双面性视而不见?”

紧接着的经文(约18:29起),彼拉多出到外面问犹太人:“你们控告这人什么事呢?”对彼拉多而言,他必须先确认这名被交给他的囚犯,是否真的触犯了罗马法律。但犹太人的回答却是:“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约18:30),这并未明确说明耶稣违反了哪条罗马法,只是模糊地声称“祂是恶人,所以交给你了”。彼拉多于是说:“你们带他去,按你们的律法审判吧。”他们却回答:“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约18:31)。这说明他们对耶稣没有半点怜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置祂于死地,并且要借罗马的死刑——十字架——来执行。这样,他们既可以达到让耶稣“死得更痛苦、更羞辱”的目的,又能避免自己直接背负血债。这一幕令人不寒而栗,也极其悲哀:宣称敬畏神、追求圣洁的宗教领袖们,竟对耶稣怀着如此深的仇恨,渴求“杀人的权柄”。其实,他们本可以像日后对司提反那样用石头打死祂,但显然,他们想让耶稣承受更残酷、更耻辱的刑罚——十字架刑。这已超越一般误解或冲突的范畴,折射出人性罪恶的终极形态。

约翰福音18章32节中写道:“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意思是,耶稣被送进外邦人的法庭——罗马总督彼拉多面前,正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和耶稣本人多次预告的十字架之死。耶稣曾多次提到“人子必须被举起来”(约3:14, 12:32),此处的“被举起”就是被挂在十字架上。如果耶稣没有被交到罗马手中,祂或许会被乱石打死。但最终,祂却遭受了古代社会中最残酷、最羞耻的刑罚——十字架刑,这是犹太人的狡计和罗马残暴刑制结合的结果。张大卫牧师在阐释这段经文时常提到:“人类想出了最恶毒的方式来杀害上帝的儿子,但十字架却也成为上帝成就完全救赎的地方,这是福音的奇妙反转。”人类的罪越深重,上帝的救恩计划就越发显明。

因此,耶稣的死绝非偶然或仅仅是人类阴谋的结局。上帝甚至能将人类最极端的邪恶也纳入祂的救恩计划中,如同旧约约瑟的故事(创50:20)所显示的:哥哥们的恶意最终反倒成就了更大的拯救。同样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件早已在上帝的预定中成为赎罪之路的一部分。人类的罪不可能因此被开脱,但上帝却在主权之内,掌管一切,成就善工。在彼拉多审问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个“耶稣到底有罪吗?”的本质问题。答案再清楚不过:祂毫无罪过,人们也找不出任何确凿的罪名。可是,最终却让“最凶恶的罪人”才会得到的刑罚落在了祂的身上——这正是基督教福音的核心所在。

当彼拉多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王吗?”(约18:33)时,耶稣反问:“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约18:34)。其意在于:这真是你想探寻的真相,还是你只是在复述他人的指控?彼拉多显然没有深入思考,他回说:“难道我是犹太人吗?”(约18:35)。对彼拉多而言,所谓犹太宗教内部的弥赛亚争议并不重要,他只在意耶稣是否犯了反罗马的叛乱罪或暴动罪。他也问道:“你的本国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到底作了什么事呢?”言下之意是:“我并不关心这宗教争议,但他们如此恨你,你究竟干了什么?”

路加福音22章66-68节也记载了相似的审讯情境。耶稣回答说:“从今以后,人子要坐在神权能的右边”,等同宣告了祂的弥赛亚主权。然而,犹太领袖当时并不打算听取任何真理或救恩,他们已预设要除掉耶稣,只是在寻找罪名来执行判决。时至今日,情况也常如此:若心门已封闭,没有真正的求真欲望,只想着为己见寻求佐证,真理即便再明确,也不会被接受。这正是罪性所带来的僵化与敌意。张大卫牧师在解读这段经文时也指出:“当我们阅读神的话语时,如果心中充满先入为主与骄傲,就无法得到真悟。最终只能像彼拉多或那些祭司长一样,在忙于满足个人欲望的过程中,与真理擦肩而过。”

其实,彼拉多也并非真正想追寻真理,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在政治上妥善处理此事。他曾利用逾越节释放囚犯的惯例,试图将耶稣释放,并且公开宣称“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约18:38)。但犹太人以“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来威胁彼拉多(参约19:12),迫使他做出了违心的决定。他担心暴乱爆发,也害怕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受损,于是下令把耶稣处死。在这里,我们看见彼拉多内心的恐惧以及对世俗权力的执着。他虽一度有过伸张正义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屈从于政治压力,背弃了真理。人在面临权势与利益的考验时,往往会放下所谓的原则与道义。彼拉多曾象征性地“洗手”以示清白(太27:24),但他其实并不无辜,因为他明知真理却不去遵行。

这样,我们在约翰福音18章28节到19章16节之间,看到的“人性图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宗教热心为外衣、合理化暴力与杀戮的虚伪者。他们非常看重表面上的圣洁、节期与礼仪,甚至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所以请罗马来执行死刑”,以免沾染血腥,似乎还能保持自己“守节”的干净模样,但实际上却在积极推动谋杀上帝的儿子。另一类则如彼拉多,只对真理保持一种形式性的关注,最后出于政治权谋与自保而选择无视真理。他或许不像祭司长们那样怀有深深的恶意,但同样因为害怕失去权位而对真理视若无睹。这两者的罪行本质虽不同,却都是植根于人性罪性的显现。张大卫牧师曾总结说:“宗教领袖的罪和世俗掌权者的罪,都使真光和真理的主——耶稣受到了冷落与苦难。但令人敬畏的是,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主成就了对我们的救恩。”因此,我们应当深思:自己是否像彼拉多那样面对真理却徘徊不决,与现实妥协?或者像大祭司们那样,假借圣洁之名作出了残酷的定罪?我们应当彻底检点自身。


2. 理之王耶的信仰回

继续读下去,会看到彼拉多与耶稣的对话从“你是犹太人的王吗?”延伸至“真理是什么?”(约18:37-38)。彼拉多问“真理是什么?”时,耶稣其实已经事先宣告“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也就是说,耶稣在彼拉多发问前,就已经说明了“祂自己就是那真理,凡属真理者能听见祂的声音”。从约翰福音的整体脉络看,耶稣早先就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这里的“真理”不仅是概念,而是指耶稣自己。对彼拉多而言,“真理”或许太抽象,或者说毫无实际意义。他只是个需解决政治、行政问题的总督,并非哲学家或神学家。因此,他的“真理是什么?”未必源于真正的求知欲,而可能带有某种冷嘲:“你所说的‘真理’,在现实政治中有何用?”

但我们须记得,真理从不是一个概念或观念,而是在耶稣基督里活生生地彰显,并在祂的教导与作为中具体呈现。也就是说,真理就是爱,是为拯救罪人而甘心走上十字架牺牲的上帝之心。因此,彼拉多那一句“真理是什么?”最终耶稣以十字架的死来作回答。我们在福音书中清楚看到:耶稣的死亡并非犹太教权势与罗马政治权势联手之下的“无奈牺牲”,而是祂甘愿将自己交托,彰显上帝之爱的主动呈现。从人的角度看,这似乎是失败或羞辱,但属灵意义上,却是最明确的得胜。耶稣确实是“犹太人的王”,也是万国万民的王,但祂登上王位的方式,与世上统治者靠暴力与镇压建权的模式截然不同,乃是以服事与牺牲显明王权。十字架上,耶稣宣告“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参考),表示祂并不以罗马、大祭司所追求的政权和霸权方式来治理。

这位真正的王,为被罪和死亡辖制的人类背负了十字架。三日后,祂从死里复活,战胜了死亡,赐给信祂之人新的生命。那我们又该如何向这真理作出信仰上的回应呢?张大卫牧师在多篇讲章里,常引用“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来强调“聆听并顺服的信仰”。真理不只是头脑里的抽象认同,而是能深深抓住我们的全人格,进而改变我们的生命。如今我们也可能像彼拉多那样,对“真理是什么?”抱以某种冷漠或嘲讽;在被各种现实困境和利益考量裹挟时,偏向用世俗的衡量方式来决定立场;又或者像那些大祭司与众人,外表虔诚却出于自利与排他性,而走向暴力与冷酷。然而,耶稣乃是真王与真理,属祂的人将超越短暂易逝的权势与享乐,仰望永不改变的生命之道。

当耶稣被彼拉多宣判后,祂背着十字架走向各各他,那过程中充满了嘲笑与讥讽,兵丁还给祂戴上荆棘冠冕,嘲弄地呼喊“恭喜犹太人的王”(约19:2-3)。但正是在这沉重十字架的背影里,反而彰显了真王尊严的反转。世俗权力往往依赖武力、财富和排斥,来稳固自身地位;耶稣却把人类所有的暴力与罪恶背负在自己身上,为我们开启“神的国度”的真义。正如四福音所不断证实的,耶稣亲近贫穷人、软弱人,与罪人在一起,怜悯被社会排斥的人,以此宣告:上帝的国度不是用凌驾和威慑来统治,而是用爱、圣洁和公义来掌权。张大卫牧师也常提醒:“基督的王权是以苦难和牺牲为基础的。”从王者甘心谦卑到底这一事实,我们应重新发现“神国”独特的价值观。

从世人的眼光看,十字架的道路充满羞辱与失败;但从信仰的角度看,这却是上帝爱与公义完全彰显之处。约翰福音19章16节记述了耶稣最终被判处死刑,背负十字架上路。在那一路上,耶稣遭遇了多少嘲弄与苦痛,可祂却甘之如饴,成就了我们的救赎,并在复活中击败了罪恶和死亡。正如旧约诗篇与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公义之王”,在此得以完全实现,也成为我们引以为荣的得胜。但这得胜并非藉武力或军队或权势,而是藉服事、怜悯与自我牺牲。

那么,这福音故事对当下我们的生活究竟提出什么挑战呢?首先,我们要时时提防宗教形式主义与内心虚伪之间的落差。犹太领袖们自诩在逾越节要保持洁净,不肯踏入外邦人的官邸,却不惜将无辜的耶稣推上十字架。在这里,我们也当自问:“我是否也热衷宗教仪式和敬拜的外壳,却对真正的爱与公义的实践无动于衷?”张大卫牧师常提醒:“我们可能外在礼仪都正确,却在心里天天背叛耶稣。”当教会生活日渐熟悉,参与事工和敬拜成了习惯,最危险的就是只剩下形式,失去初爱和真诚。

其次,属真理的人要留心倾听耶稣的声音。彼拉多问“真理是什么?”时,耶稣并非回避,而是已先表明:“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问题在于彼拉多并没有真的去探究这话背后的意义,他只在意“怎样平息纷乱”。即便认出耶稣无罪,他也因为恐惧失去政治地位而放弃伸张真理。我们今天也可能在金钱、名誉、个人安逸的诱惑或恐惧之下,向不义妥协。若属真理,就当甘心跟随耶稣的话语:那是爱、饶恕、服事之道,也是藉着舍己而得复活的道路。张大卫牧师指出:“十字架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安逸,而是要破碎我们,将我们带向更高层次的生命。”

第三,耶稣在彼拉多面前所遭受的惨烈受难,充分体现了祂对天父旨意的彻底顺服。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曾祈求:“我父啊,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随后祂完全顺服上帝。人性角度看,这无疑是极端痛苦的抉择,十字架更是残酷。但耶稣在被带到彼拉多面前期间,大多保持沉默,也不主张自己的清白或诉说冤屈,只是坚持:“我岂不应当喝父所给我的杯吗?”(约18:11)。祂的顺服示范了所有信徒应有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的意志与上帝的旨意冲突时,若选择“主的道路”,必然并非易事,可能要付出损失,甚至遭受讥嘲或误解。但就像耶稣经过十字架之苦,最终得享复活之荣耀,我们若也顺服神,终将领受永恒的生命与喜乐。

最后,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真正接受这位逾越节真羔羊耶稣。犹太领袖曾说“我们无权处死任何人”,从而把耶稣交给彼拉多,好让祂被钉十字架,流血舍命。讽刺的是,这“羔羊之死”却成为整个人类罪得赦免的赎罪事件。就像出埃及记记载的逾越节,当羊羔的血涂在门框上时,灭命的使者越过那家(出12:13),以色列也因此经历出埃及的大拯救。如今,耶稣成就了逾越节羔羊的真义,祂的血使我们得以脱离罪的捆绑。施洗约翰看见耶稣时曾宣告:“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这在十字架事件中被完全印证。我们藉着主的身体和宝血(约6:53-57)得着生命,与祂立下新约。若我们仅满足于守节日、行礼仪,却在内心抵挡耶稣,就会重蹈大祭司们的覆辙,偏离信仰的根基。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逾越节的圆满完成就在十字架和复活里;唯有彻底让耶稣成为我们生命的主,我们才能在祂里边享受真正的安息与自由。”

总之,约翰福音18章28节到19章16节这段漫长的经文,核心信息是:耶稣在走向十字架的过程中,揭示出人性之阴险与残酷,但同时也彰显了上帝坚定不移的救赎计划。彼拉多因政治算计与惧怕而拒绝真理,犹太领袖们则借宗教热心与虚伪绝情抗拒了真生命。但无人能阻止这神圣的牺牲。耶稣用极度羞辱与痛苦的十字架之刑,替我们承受了罪与死的权势。彼拉多曾问:“真理是什么?”却没有真正寻求答案;而我们知道,真理就在耶稣里,且就是耶稣自己。我们要以信心接纳这个真理,把它当作信仰的根基与一切。更重要的是,耶稣的受死并非仅仅显示我们的罪该受何等审判,也同时藉着复活为我们带来生命的盼望。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会情不自禁地向主发出赞美与顺服之心。

现今,在十字架面前,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在聆听那位真理之主耶稣的声音?会不会像彼拉多一样,只顾眼前的权势、利益和安全,或如那些宗教领袖般只停留在外在敬虔却拒绝真理?”如果我们真心接纳耶稣这位逾越节真羔羊,就必天天默想祂的死与复活,并在祂的复活生命里得享喜乐。张大卫牧师指出:复活信仰是教会合一的根基,也是我们在世上活出天国价值的动力。若教会事工只剩下宗教活动和组织管理,就无法真正敞开爱、正义、饶恕与和好的大门;唯有在十字架与复活的深切确信里,才能散发出福音的大能。

耶稣曾站在彼拉多的官邸里受审,这不只是历史事件,更是对现今我们如何面对真理、如何与苦难同在、如何接受十字架恩典的终极提问。人性纵然邪恶狡诈,但上帝却藉着祂的儿子揭示并解决了罪的问题。就如彼拉多与犹太领袖的欺骗与虚伪,也无法阻挡耶稣的救赎计划;当我们被十字架的爱抓住,就能被带离罪与虚假,走向自由与生命。当一个人真切领受这恩典,便不会再像彼拉多那样对真理置若罔闻,也不会像大祭司那样陷于伪善,而是在复活大能里享受真正的平安与自由。这正是约翰福音18章28节到19章16节给予我们的深刻信息,也是张大卫牧师在多年来的无数讲道与释经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真理。那位无罪的耶稣以最残酷的方式死去,正是为我们的救赎;因此,这福音对全世界而言都是敞开的盼望之门。真理必叫人得自由(约8:32),而这真理就在站在彼拉多官邸中的耶稣身上,并在祂的十字架之爱与复活大能中具体彰显。让我们不要忽视、也不觉得厌倦这真理,而是每日重新回味十字架,重温复活的喜讯,归属于真理之人生命的改变也将在其中不断绽放。

www.davidjang.org